教育“燕京学堂”事件将北大拉回尊重民意的道路上
一场针对新成立的高端涉外硕士项目的校内反弹似乎正迫使中国最富有民主传统的高校——北京大学——回到尊重广泛民意的道路上来。 8月6日,北京大学官方网站发布消息说,为“进一步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于8月5日下午召开了《北京大学章程》完善修改工作征求意见工作部署会,并向全校各单位下发通知,自即日起面向全校师生员工内部征求意见。几天后,北大公布了《北京大学章程》(公开征求意见稿),章程在“北京大学综合信息服务”网站面向校内公示征求意见。根据章程,在北大校务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中,都将有学生代表参与其中。 7月底,北大放弃将燕京学堂选址在最富有历史传统的北大静园的原计划,这一决策是在北大迫于教师与学生的压力作出让步后出台的。 “校方在正式公布《北京大学章程》之前,制定了一份征求意见稿发给大家,这一做法很有可能与师生校友对‘燕京学堂’计划的质疑、在此过程中表达的民主诉求有关。”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苏薇星通过电子邮件回复说。她发表在北大未名BBS上《燕京学堂根植何处?》的文章是最早在媒体上公开对该项目提出质疑的文章之一。 燕京学堂项目的正式启动是在今年的5月5日,这个以“主体性与国际化”为办学宗旨的“中国学”硕士项目,旨在培养“了解中国、贡献世界的未来领导者”,在北大官方新闻稿上被称为“首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高端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计划”。该项目拟于2015年9月招收第一批学生,招生对象面向全球,招收人数为100人,其中65%为国际学生、35%为国内学生。 项目选址最初定于北大的静园六院,而且还需要对具有北大历史传统的静园进行校舍改造。静园的一、二、四、五院始建于1926年,是从前燕京大学的女生宿舍,著名作家冰心学生时代曾居住于此。三院和六院是北大于1952年根据当初图纸加建的。近二三十年来,静园六院一直是北大文史哲及其他文科研究机构的大本营。在北大师生心目中,静园是承载“北大精神”的文化符号之一。 当5月中旬被讽刺为“高端会所”的静园修缮效果图从网上流出,许多学生和教师表示不能接受,他们通过调查问卷、网络以及发表文章抗议该项目。 北大师生和校友还质疑“中国学”学科设置的合理性、学生宿舍是否应选址静园以及程序上的透明公开等问题。一些北大教师从学科上质疑该项目,认为项目缺乏充分的论证。“一年制的硕士,中国学的学科,直观上就觉得不妥”,北大英语系主任高峰枫说。还有一些老师与学生认为少数的学生占用优质资源有违教育公平,提出该项目是“校中校”的质疑。而在风波伊始,引起北大老师、学生及校友同时反对的便是燕京学堂宿舍选址静园。 6月初,由几名北大学生成立的静园小组发起了关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项目的问卷调查,根据“静园小组”公布的数据,共有3082人通过微博、BBS等网络平台填写了在线问卷。对燕京学堂项目持支持态度者308人,中立者1341人,反对者1433人;对学堂选址静园持支持态度者83人,中立者270人,反对者2729人。这一数据,后来被广泛地引用。 6月中旬,几位北大校友在中国著名的校内社交网站人人网上创建了名为“静园声音”的公共平台,他们称,该平台“旨在为静园做力所能及之事”。人人网“静园声音”公共主页先后发起“纪念衫征订”、“静园声音”、“静园回声”征文等活动。许多北大校友与学生纷纷响应,发文章与照片表达自己的抗议与对静园的怀念。 “关于北大同学们所采取的行动,作为教师,我是感动和感佩。”北大英语系副主任毛亮这样评价他的学生们。 在外部压力之下,北大校方不得不就“燕京学堂项目”在7月份多次召开座谈会,向校友、教师、离退休教师和学生代表等征求意见。7月24日,在第六次党政联席会上,北大做出了静园1-6院不作为燕京学堂学生宿舍的决定,修缮后,作为学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及交叉学科的教学科研用房。未来燕京学堂的学生住宿问题,由学校会议中心统筹安排。关于燕京学堂宿舍和办公、教学新选址,到目前为止,北大并未公开发布官方消息说明。 7月25日,北大还发布了《关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建设进展情况的说明》,对“中国学”的定位意义与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燕京学堂选址问题等作了说明,学制从之前颇受争议的一年制改为一至三年弹性学制。 北京大学历史系陈侃理老师在其微博上说:“关于静园的决策,总体而言,可以理解为在北大的独立精神、民主意识和协商机制的共同作用下,纠正决策偏差,对校务的一个小小推进。” 北京大学副校长、“燕京学堂”院长刘伟7月25日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说,通过此事校方也意识到,在大学的办学过程中需要加强民主决策的意识。《北京大学章程》制定工作于2007年启动,目前北大正在修改和完善的《北京大学章程》,其中包括民主决策部分,根据意见稿,今后北大学生将有机会享受调查处理学校人员是否违规、讨论决定学位授予标准、审查老师是否可以评上教授、老师著作是否涉嫌抄袭等权利。推行后,刘伟说,日常工作的民主决策就有了制度保障,可以让学校老师、学生在决策过程中更好地行使相应权力。 在《北京大学章程》(公开征求意见稿)于8月10日在“北京大学综合信息服务”网站发在8月10日发布后,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蒋朗朗对采访要求的回复是“章程还在征求意见并完善中,定稿后会一并回复媒体关切。” 有北大老师在其微博上就章程内容发表评论,“真要有勇气改革就应该首先实现学生会、研会直选,教授治校,学生自治,这才是真正的校园民主。” 北京大学此次校园民主虽然暂时取得了胜利,但燕京学堂风波再次暴露出了信息不透明和缺乏民主程序等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但是近年来尤为突出。原因之一是,越来越多的资金被中国顶尖高校投入到国际项目中,以提升国际知名度。同时这些项目的领导者往往由那些想要在组织中寻求更高位置的官员们担任。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这个问题与近年来中国高校行政化导致权力高度集中密切相关。他认为,中国内地的高校在进行教育决策,学校办学决策的时候,基本依靠行政功能,并没有比较完备的民主决策程序,即事先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进行充分的论证,形成具有充分意见表达的方案。因此,往往学校里面的办学决策和学科的发展,带有很强的行政痕迹,导致决策不严谨,不科学。 高校行政化导致很多负面结果。熊丙奇说,过去十几年中,高校由于缺乏透明的财务体系,行政领导行使财权缺乏监督,导致中国大学财务问题十分突出。 北大副校长刘伟7月25日接受新华网的采访称,其实在项目的筹备、选址过程中,曾找过几十位专家教授听取意见,但因为方案还没有确定,所以没有及时公开信息。北大新闻发言人蒋朗朗在7月份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曾表示,2013年初学校就开始筹备、酝酿“燕京学堂”。酝酿过程中,学校陆续搜集了各方意见提出方案。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每周四下午都有个例行的教授茶叙——约一个或者约几个系主任、教授一起喝茶,跟他们沟通学校方方面面的事,其中有一项就是“燕京学堂”。 北大英语系副主任毛亮在回复采访邮件时说:“我之前一无所知,也没有见到过任何文件。如果燕京学堂筹备过程中有更多的论证、咨询和讨论。目前的争议会小很多。” “虽然学校说征求过多少人的意见,但征求了谁的意见,这些人是不是有代表性,这些人是不是在专业上有足够的判断力,有没有发表反对意见的习惯”,高峰枫说,“很多时候行政领导不一定学术造诣很高。你应该征求那些学术造诣很高,又敢说话的人。” 虽然燕京学堂风波暂告一段落,北大也试图推动民主决策的制度化,但在高校行政化的大环境下,北大的民主决策环境能否真正改善,似乎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副校长刘伟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提到北大章程的推行会使民主决策得到制度保障。 熊丙奇则认为,章程出台的具体作用有待观察,他认为关键是大学能否真正做到用现代大学的制度建设来推进学校治理。“如果不能真正改变行政主导的格局,还是由行政力量来主导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配置,哪怕学校里面有一些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把这些概念挂在嘴边,这个学校离现代大学还是有很大距离,”熊炳奇说,“希望通过这样的事件启动学校民主管理的体制建设,这对中国整个教育行政化趋势的改变会有促进作用。”

本文由:天博体育在线登录 提供

关键字: 天博体育在线登录-首页_欢迎您

上一篇:拜会绿院长级人物撕“小蓝”标签?柯:难道要戴鸭舌帽、口罩? 下一篇:天才又古怪的马斯克将带领特斯拉走向何方?